您的位置:首页
志愿者风采

汪善华(花岗镇“花之岗”志愿服务队)

志愿者风采展示

一、志愿冲锋前,凡事敢人先

1946年,汪善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经历,铸就了他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1964年冬,他应征入伍到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马兰核试验基地,长年累月在罗布泊试验场区参加试验工程施工,他不怕苦、不怕累、不畏牺牲个人利益,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任务,为我国的“两弹一星”试验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被基地党委授予积极分子标兵称号;3次进京开会、学习和观礼,6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荣幸地参加了周总理邀请的国庆宴会;1970年被选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20世纪70年代,汪善华转业到花岗镇工作,他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开始了他为期四十余年的基层工作生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数十年间,大大小小各类志愿服务场合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二、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汪善华仍然发挥余热,心系国家发展和百姓福祉。2008年秋,他担任花岗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后,他积极创建花岗镇“五老”志愿服务队和“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发挥“五老”优势,创新工作载体,延伸工作阵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汪善华同志是当地志愿服务活动的“带头人”,同样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在他的带领下,“五老”志愿服务队和“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汪善华同志带动全镇关工系统党员干部和“五老”队伍主动请缨,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参与宣传、摸排、登记等各项工作,开展卫生健康和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活动等。他们拿着小喇叭走村串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先后共发放、张贴“一封信”“倡议书”“通告”等1万多张。同时积极发动爱心“五老”人士进行募捐,为全国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在之后的防汛抗洪以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汪善华与其他“五老”队伍成员也一起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为丰富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汪善华扎实推进规范化老年学校创建。在他的带领下,花岗镇老年学校学员数量、课程安排、教学时长和师资配备都有了大幅提升。工作之余,他挤出休息时间,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强化阵地和队伍建设,成立了“五队三团”,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举办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知识讲座、互动教学等文明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群的余热,让老年朋友们老有所乐、老有所用。

图片5.png 

2021年4月,汪善华同志在向群众们进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讲

三、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肥西县花岗镇作为安徽省理论宣讲示范基地,宣讲工作全面开花,“花之岗”理论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评市、县最佳志愿服服务项目,其中“庭院微宣讲”颇具特色,而汪善华则是“庭院微宣讲”的主力军,他每年义务参加宣讲活动十余场次。由于工作阅历丰富,关心国家大事,同时贴近基层,平日里他深入乡村,与群众们进行“唠嗑式”宣讲,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他常带领“五老”志愿服务队成员们开展以党史、国史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大黄村的农家庭院里,他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向群众们讲述红色故事,分享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在李祠社区的农家院落里,他带领群众们一起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6.png 

2019年中秋,汪善华同志在向红色庭院里向群众分享红色故事

在建党百年之际,汪善华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清明节到来之际,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汪善华在七十埠社区新四军四支队伏击日军汽车队纪念碑处,向学生们讲述新四军四支队在花子岗伏击侵华日军,军民同心、英勇杀敌的历史事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021年4月2日,汪善华同志在神舟建筑集团红色经典诵读大赛上向观众们讲述革命历史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大家知史爱党、奋发向上。

 图片7.png

2021年4月,汪善华同志在新四军四支队伏击日军汽车队纪念碑处向学生们讲述党史事迹

四、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

虽年过七旬,满头白发,但汪善华同志看起来仍精神抖擞,毫无年迈颓意。据同事们描述,每见到他时,他总步履匆匆,忙着去完成工作。闲暇时间,他始终保持着写作的习惯,每年大约在合肥市关工委网站和肥西报等媒体上刊登稿件40余篇,稿件内容都是围绕他的日常工作,他常常说:“我坚持写,一方面是对工作的总结、分享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个人兴趣。”在汪善华同志主导下,关工委和老教委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合作,活动丰富,形式多样,他细心关注活动的每个流程,活动结束后,认真做好材料收集总结归档,同时将好的志愿服务经验分享给其他部门学习。

图片8.png 

2020年9月,汪善华同志在向学生和民兵们讲述抗战历史事迹

他是孩子们眼中慈爱的爷爷、是老年人群的挚友、是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是大家口中亲切称呼的“汪老”。他在少儿、青年和老年群体中搭桥梁、建立纽带,他以身作则,带动文明之风吹遍乡村。